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普惠金融 >> 正文

发挥大银行在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中的大作用

2017-11-08  来源: 学习日报   浏览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本网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对普惠金融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大型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坚力量,承载着国有资本的意志,肩负着更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发展普惠金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发展普惠金融,就是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将金融资源进行跨主体、跨市场、跨行业转移和重置,挤出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的各种无效“水分”,引导金融活水更好地浇灌“三农”、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降低金融体系运行风险,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金融进入下行“清算”期,周期性、结构性矛盾叠加,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尤为重要。发展普惠金融,处理好“华尔街”与“商业街”的关系,就能与小企业良性互动,银行既能赚到钱又能防风险,共襄双赢之举。

  

        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金融精准扶贫,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当前,贫困问题不仅是“三农”工作的难点,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积极支持扶贫开发,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十三五”时期金融机构的重要政治任务和责任担当,也是发展普惠金融的应有之义。

  

        发展普惠金融面临的困境与大银行的比较优势

  

        面临的困境。普惠金融在理念上是美好的,但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发展普惠金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供需结构不对称。一方面,普惠金融的需求主体多为低收入群体和小微企业,需求以“短、小、频、急”为共同特点,对金融机构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要求较高。另一方面,为降低成本、控制风险,金融机构设计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更适合大中型企业和高收入人群。二是资金配置不对称。资金的逐利性自然使资金配置呈现从低收入群体流向中高收入群体、从农村地区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工业的特征和趋势。如何扭转资金配置不对称格局,有序引导金融资源更多向普惠金融领域倾斜,是发展普惠金融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是银企信息不对称。普惠金融需求主体因金融参与度低而缺少足够的信用基础,导致商业银行向其提供金融服务的不确定性及风险系数增加,进而产生基础金融服务不充分以及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四是成本收益不对称。从国内实践看,发展普惠金融普遍存在成本高、风险大、补偿低等问题。成本主要由金融机构来承担,而收益则是社会化的,这种成本收益的不对称,将影响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发展。

  

        大银行的比较优势。商业银行要深度参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必须结合自身特性、认清优劣势,才能真正在确保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为普惠金融体系贡献力量。一是网络优势。大银行机构网点数量多,覆盖面广,交易渠道齐全,有利于银行将触角延伸到周围的农户家庭、小微企业、城市社区,倾听其心声,满足其需求,已成为最大先天优势和市场竞争基础。二是资金优势。大银行社会声誉高、品牌影响大,资金来源稳定,资金实力雄厚。通过遍布全国的经营网络,可实现全网信贷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普惠金融资金使用效率。三是风控优势。大银行除了自身风控能力强之外,还可发挥与政府、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大企业等群体业务联系广合作多的优势,打通产业链上下游,获取更多“软信息”,实现风险分担,降低普惠金融风险。四是技术优势。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等数字技术的发展,避免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了信息共享,为普惠金融服务提供了新思路。但庞大的信息系统建设往往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大银行则具有明显的财力优势和队伍优势,同时通过庞大业务规模有效分摊巨额建设资金投入,形成规模效应。

  

        构建发展普惠金融的长效机制

  

        做好普惠金融服务是大银行的政治使命和社会责任,但普惠金融收益低、风险大、成本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近年来,国家推出一系列定向优惠引导政策,但从运行情况来看,还有进一步优化完善的空间。

  

        加快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如进一步扩大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规模,提升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加快建立多层级的小微企业和农民信用档案平台,建立健全普惠金融信用信息体系;设计形成包括普惠金融可得情况、使用情况及服务质量的统计指标体系,用于统计、分析和评价各金融机构普惠金融发展状况等。

  

        深化普惠金融体制机制改革。除了引导现有各金融机构拓展普惠金融业务服务范围之外,还应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帮助涉农企业和农户规避生产经营风险,以及发挥并购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前期介入资金的作用,拓展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发挥政策引导和激励作用。建议针对普惠金融业务建立一套专项的监管体系,在贷款规模、存款准备金率核定、资本计量、MPA考核、不良贷款核销等方面进行差异化安排,引导金融机构特别是大银行加大对普惠金融的信贷支持。

  

        拓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条件。对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财产权益,完善确权、评估、登记、交易等操作规范,为农村产权抵押处置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加快完善知识产权资产评估的准则和指南体系,鼓励和扶持相关中介服务组织,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体系。

  

        建设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结合国情深入推进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培育公众的金融风险意识,树立“收益自享、风险自担”观念,提高金融消费者维权意识和能力。发挥各级政府作用,推进地方诚信体系建设,解决贷款案件判决难、执行难等问题,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惩处力度,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


责任编辑:宿波

内蒙古金融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金融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金融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金融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金融网)”的作品,内蒙古金融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  Nmgjr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内蒙古金融网版权所有

邮箱: cfp05@163.com   联系电话: 0471-4952235   传真: 0471-4952269

常年法律顾问:内蒙古若辉律师事务所 高级合伙人 刘富玉  电话:15024934110

                                                           高级合伙人 李文静  电话:1840482333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蒙ICP备08100000号-1

·内蒙古金融网络传媒中心 中国网通集团提供宽带支持 


金融内蒙古微信公众平台

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
蒙域在线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