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于建忠:金融支持都市型乡村振兴模式

2021-12-14  来源: 内蒙古金融网   浏览量:
都市型乡村作为当前广泛存在的一种乡村类型,与一般乡村相比,与都市融合更为紧密,经济资源更为集中,交通更为便利,资源共享更为便捷,要素流动更为频繁,已成为乡村振兴关注的重点区域。

本网讯:都市型乡村作为当前广泛存在的一种乡村类型,与一般乡村相比,与都市融合更为紧密,经济资源更为集中,交通更为便利,资源共享更为便捷,要素流动更为频繁,已成为乡村振兴关注的重点区域。笔者从城市对乡村的空间溢出效应角度出发,将“都市型乡村振兴”定义为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大都市行政辖区范围内乡村的全面振兴。大都市范围囊括直辖市、经济发达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等都市圈和城市集群地带。


都市型乡村振兴的主要模式

国外乡村振兴多经历了半个世纪乃至上百年的历史。纵观伦敦、巴黎、东京、纽约等国际性大都市的乡村发展经验,一般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既注重基建等物质空间建设,又注重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二是完善阶段,认识到乡村农业的重要性,全方位关注乡村地区人口、经济、产业、就业、民生、环境的均衡发展;三是成熟阶段,将乡村农业提高到需要保护的战略地位,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和乡村特色的保护,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我国短短20多年就实现了乡村的跨越式发展,相对于国外目前处于第二与第三阶段更替阶段,成熟度虽有所欠缺,但发展态势良好,大城市与国际性大都市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分析全国都市型乡村振兴领先案例,从产业振兴的角度,可以将发展模式总结为以下几种,某些地区也存在多种模式并存的现象。


“大城市小农业”模式

实行此模式的城市一般处在高度城市化的高级发展阶段,城乡融合程度高,要素在高位交互协同,城市在区域中占支配地位,能够有效发挥以城带乡作用,城乡关系走向和谐共生。北京和深圳是实施该模式的典型区域。例如,北京市平谷区通过与经开区等合作,对市内产业、科技资源进行承接,围绕农业中关村(7.060, -0.01, -0.14%)、首都物流高地、世界休闲谷三大发展路径,建成“三产”高度融合的都市现代农业体系,成为首都特色优质农产品(6.230, -0.05, -0.80%)生产基地和高端休闲旅游目的地。深汕合作区依托各区与乡镇结对帮扶政策,大力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建设、平台引领、产业聚集,已经由产业园区升级为产业新城。


示范带动模式

通过打造农业示范产业园区、农产品示范基地、特色乡镇、示范村等都市型乡村振兴的领先地带,以点带面,带动都市型乡村振兴全域发展。天津市西青区是该模式的杰出践行者,通过打造国家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和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大力推进张家窝绿色农业科技园区,以及杨柳青镇、中北镇、辛口镇、王稳庄镇四个全域乡村旅游示范镇建设等,取得的成效也是显著的。一是壮大了现代农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了“沙窝萝卜”“小站稻”等优势农产品品牌和相关产业链;二是发展了休闲观光农业,探索出“小站稻万亩观光”“辛口镇红色旅游”等现代农业与特色产业结合新业态,利用示范带头作用有力推动了全域乡村振兴。苏州市则聚焦现代农业发展,“全面开花”打造试点,先后创建了吴江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宝应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吴中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相城区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等,并大力推动周庄水乡风情小镇、阳澄湖特色康养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示范带动乡村振兴。


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主要集中在某一方面产业具有优势或者特色比较明显的区域。广东省佛山市、惠州市、中山市、江门市等都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以佛山市为例,2020年共打造31个“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专业村、镇,其中以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的吉田村联合高明区供销合作联社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市场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塑造专业品牌等形式,带动村民实现增产增收;更合镇引进广东温氏家禽养殖公司,实行“公司+农户+标准化”运营模式,引导养殖户聚集起来进行市场化生产,为稳定肉品“菜篮子”供应提供强力保障。


“三产融合”模式

该模式把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作为融合的重点产业,把创业创新作为融合的强大动能,以乡村资源禀赋和特色为基础,依托城市资源转移带动作用,合理调整农村产业布局,在融合中振兴乡村产业促进增收。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当地特色芳香产业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在花都区七溪地,通过建立研发基地,延伸芳香花木产业链,发展生物萃取、精油提炼、美容护肤品深加工等第二产业,并开辟以观光休闲农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推动了芳香产业的三产融合和特色休闲旅游发展。


田园综合体模式

田园综合体是农业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以生态为依托、旅游为引擎、文化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促进三产融合,实现发展可持续。实施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有无锡市阳山镇和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无锡市阳山镇建成了国内首个田园综合体,通过将历史文化元素、现代科技元素与现代农业进行融合,打造了体现生态花园式农场运营理念的生产、生活、旅游、度假、文化综合性园区,完整呈现了田园人居生活,成为长三角最具特色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水平较高,涵盖7个自然村,规划总面积40560亩,功能涵盖现代农业示范区、欢乐田园游乐区、花卉观光休闲区、湿地观光拓展区等九大功能片区,成为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标杆。成都、珠海、宁波等地也同样结合自身特色,进行了田园综合体铺点建设。


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模式

全产业链模式和产业集群模式涵盖农业的优化种植、精深加工、物流配送在内的从田间到餐桌的所有环节,构成完整的产业链系统,通过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实现蔬菜全融合发展,打造出产业集群优势。以宁波慈溪为例,慈溪是浙江省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其蔬菜加工已覆盖脱水、速冻、腌制、保鲜、调理等200多个环节,围绕蔬菜产业发展出农产品种植、精深加工、物流配送、电商贸易在内的完整产业集群,并通过产业集群扩大地区农产品的影响力,助力慈溪的各类农副加工产品出口到近30个国家和地区。


“数字乡村+物流集散”模式

该模式下的都市型乡村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利用数字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二是利用物流畅通城乡资源交流。杭州桐庐县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桐庐是全国县域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百强县,通过打造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智慧农业(4.100, 0.03, 0.74%)示范园区、农村政务服务平台、农业数据中心平台,推进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乡村5G试点应用、智慧化服务场景延伸等,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桐庐也是中国民营快递之乡,其“三通一达”(圆通、申通、中通和韵达)占据中国民营快递业的半壁江山,实现了快递“村村通”,畅通了“网货下乡”“农产进城”双向流通渠道,打通农产品上行“最先一公里”和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形成了从田头到餐桌的冷链物流生态闭环,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主要模式下的金融服务需求升级

各种都市型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有所侧重,如“大城市小农业”模式注重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金融支持,示范带动模式注重对示范区建设和重点项目的支持,特色产业模式、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模式注重对特色产业、现代涉农产业的支持,田园综合体模式侧重园区建设和园区内企业全方位的金融支持,“数字乡村+物流集散”模式侧重对数字建设和物流产业链的资金支持。但是总体而言,各模式下的金融需求也有很大的共性。


金融需求主体由传统农户向多元化主体转变

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主体由传统农户向地方政府、新型经营主体等转变。都市型乡村的交通、道路、管网、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建设、人居环境的治理改造、园区建设等方面的金融需求都需要由政府来进行主导。此外,各种模式下,产生了大量涉农小微企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些主体都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具多样性的需求。


金融需求结构由生产性需求向社会再生产性、消费性需求升级

在现行各乡村振兴模式下,现代农业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数字化、专业化、合作化、休闲化等方向发展,数字农业、科技农业、设施农业等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农民观念也在发生巨大变化,产生了消费提档升级的金融需求。因此金融需求向扩大再生产、消费转变。


金融需求呈现大额化和长期化

各模式下农村建设的提档加速和产业的快速发展,都推动了金融需求数量的增加和期限的延长。一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建设和园区建设需要资金规模量大,建设周期较长;二是现代农业、设施农业、数字农业、休闲农业产业规模增大,科技含量增加,产、供、销各环节所需资金量大,项目回报周期拉长;三是“三产融合”程度增加,农业公园、乡村旅游、乡土产业、一村一品、特色小镇和电子商务等新产业(48.790, -1.56, -3.10%)的发展需要大额、长期的资金支持。


金融需求产品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人居环境的改造、山水湖田林草的治理等,产生了绿色债券等新型融资工具需求;新型农业主体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产业升级资金等的需求增加;数字农业、科技农业、设施农业等涉农产业蓬勃发展,甚至呈现面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迭代升级态势,除传统的贷款、支付结算需求之外,还有投资、咨询、资金归集、理财、国际化综合金融服务等方面的金融需求。


当前,国家围绕不同模式的三农工作主线和重点,引导转换金融支持方向,增强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力度。截至2020年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38.95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32.27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农户贷款余额11.81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农业贷款余额4.27万亿元,同比增长7.5%。但与庞大丰富的金融需求相比,还存在资金总量供给不足,内在发展能力弱;信贷结构、投向不合理,影响支持效率;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押品要求高;缺乏精准的考核机制,支持力度打折扣;农业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


金融支持都市型乡村振兴相关建议

下一步,各方主体将在国家政策指引下,进一步健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推动金融服务都市型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完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鼓励农村保险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融资租赁市场等的发展,充分利用保险保障功能、债券直接融资功能、期货价格发现和避险功能、融资租赁投融资功能等,拓宽金融服务三农途径。二是明确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分类引导形成农村金融服务的全覆盖。发挥政策性银行在农村基建和环境治理中的骨干作用,大型商业银行对重点区域、行业、企业的全面信贷支持作用,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的支农支小和其他社会性金融组织的补充作用。三是加强各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合作,形成农村金融支持合力。在不涉及商业机密的前提下,加强多元金融供给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联动,探索风险防控互助机制、业务联动机制,创新联合金融服务模式。


推动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

金融供给侧改革需要面向需求侧变化。一是扩大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可通过分步实施开展整村、整圈、整园建档立卡预授信,做好过渡期脱贫人口、低收入人群的小额信贷支持,增加对涉农小微企业的首贷、信用贷支持,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二是明确金融支持的重点。向示范乡镇、示范农业产业园区倾斜,向国家粮食安全等涉农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等薄弱环节倾斜,向“以城带乡”项目、地区重点发展项目倾斜。三是加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发展特色保险品类,提高种养保险覆盖面,鼓励开发农村养老、健康等新型保险产品;鼓励融资债券、绿色债券发行,设立农村产业支持基金;丰富农产品期货产品体系,引导带动农产品走向标准化;以需求为导向创新金融产品工具,拓宽农村抵押质押物范围,打造综合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金融服务模式。


深化金融配套支持体系改革

一是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金融机构网点下沉,延伸服务半径;完善农村网络设施建设,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农户多方协调,搭建统一的金融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二是完善体制机制。探索财政主导的农业担保体系,落实财税奖补政策和风险分担机制,引导资金流向;探索差异化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理顺促发展与强监管的关系;科学制定差异化的考核体系和风险管控体系,处理好风险与效益的关系;健全法律保障体系,使得三农发展有法可依。


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生态

一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由政府和监管机构主导,金融机构参与的农村金融信用体系。二是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推动符合三农特征的支付结算工具创新,支付结算向服务农业生产、服务农村生态延伸。三是推动农村各项制度和担保方式改革。推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改革。探索农业联保体系,创新土地收益权和分红权质押担保等担保方式,解决融资难问题。四是增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对金融的认识水平和利用金融工具服务农业生产的能力,培养农民的信用意识、产权改革意识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意识。(稿源:中国金融  责任编辑:宿波)


内蒙古金融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金融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金融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金融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金融网)”的作品,内蒙古金融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  Nmgjr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内蒙古金融网版权所有

邮箱: cfp05@163.com   联系电话: 0471-4952235   传真: 0471-4952269

常年法律顾问:内蒙古若辉律师事务所 高级合伙人 刘富玉  电话:15024934110

                                                           高级合伙人 李文静  电话:1840482333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蒙ICP备08100000号-1

·内蒙古金融网络传媒中心 中国网通集团提供宽带支持 


金融内蒙古微信公众平台

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
蒙域在线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