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金融文化 >> 正文

文化:传承保护优秀的内蒙古民族文化

2017-12-25  来源: 内蒙古日报   浏览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本网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可以这样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具有民族性、多样性和特定的传承性。内蒙古民族文化作为中国文化方阵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理应得到有效的传承与保护。如何传承保护好优秀的内蒙古民族文化,是2500万内蒙古人民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


  在过去五年工作中,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就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将继续不断发展。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内蒙古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裕、地形地貌多元,在这样丰富的地理环境中,蒙古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魅力的文化特质。内蒙古民族文化包括古朴原始的历史文化遗产、生动传奇的民族史诗、热烈淳朴的民族风情、意蕴深厚的民族艺术,凡此种种,无不具有浓厚民族风格,构成了深厚、浩瀚、博大的内蒙古民族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蒙古文化逐渐走向愈加繁盛的时代,形成了丰富多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对于内蒙古来说,民族文化是最重要的文化资源,正如学者金星华所说:“保护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守护住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精神家园的历史使命。”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特色显著,但其传承与保护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可以说,文化传承与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要全面协调相关社会力量,会同科研机构、民间团体和优秀企业,形成联动会商机制。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要有章法、有步骤、有创意地开展起来,多面并举,扎实推进。


  1.文化挖掘。内蒙古地区自古以来就繁衍生息着众多民族,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滋生出各类优秀的民族文化。从纵向时间看,匈奴、鲜卑、辽、金、元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从横向关系看,由众多民族政权相互融合、共同开发、长期建设,才最终形成了内蒙古地区丰富多元、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既包括历史文化、也包括当代文化;既包括汉民族文化,也包括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


  内蒙古自然风光、历史古迹、文化景胜无比丰厚,这里有呼和浩特大窑文化遗址、保存较为完整的战国长城,拓跋鲜卑发祥地嘎仙洞、北魏古都盛乐遗址、成吉思汗陵等,可谓五彩缤纷,争奇斗艳。值得指出的是,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几乎都有自己的鲜明丰厚的代表文化。优秀的文化创造了优秀的艺术,马头琴、蒙古长调、安代舞、二人台等深受各族人民喜爱。我们要充分挖掘丰富多元的内蒙古民族文化之魂,考察它的历史,建设当下,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2.文化抢救。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虽然历史悠久、灿烂多元,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面临着诸多保护与传承方面的现实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及时进行文化保护与抢救。首先要做的工作即是进行民族文化普查,颁布濒危文化名录、文化保护名录,对这些濒危文化进行建档跟踪,切实加强各类民族文化遗迹之保护。


  文化具有不可逆性,一旦损毁,往往不可补救。如阴山岩画,由于自然风化、人为盗割等原因,损毁严重,因而要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又如鄂温克族有许多关于深林、驯鹿传说故事的口传文化,通过族内成员一代又一代人的口传心授流传至今,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故事面临着堙没的危险,我们要跟踪保护,进行全面录音抢救保存,然后整理文本、翻译,进而研究分析。由于内蒙古地域广阔,各地均有自己的属地文化,因而我们号召在各级地方文献的基础上,大规模修缮地方志,市、县、乡甚至有文化底蕴的村社,都要尽量修志,刊记当地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各类文献,为以后文化传承打下坚实的文献基础。


  3.文化传承。一种文化形成后,不仅有它的过去,更应有它的将来。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需要树立文化的优秀感与自豪感,培养传承热情;其次,需要制度化保证,建立有效的传承机制,解决要传承什么,由谁来传承,怎样传承等系列问题;再次,需要科学系统化设计,形成有效的传承策略,即对文化传承的现状、归因分析、机制构建、传承方法、发展改进等问题做出科学地解答。


  我们要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积极联合热爱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企业、学术研究机构、传承人、志愿者等加入到文化传承的行列,共同参与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建设,将文化与资本结合,实现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4.文化开发。要让内蒙古民族文化“活”起来,就要做好文化创意与旅游开发。如何开发,准确定位与开发创意尤为重要。具体而言,文化开发模式有3种:即整体主题开发、还原重建开发、模拟建设开发:


  整体主题开发,就是以系列同质文化资源为依托,整合串联,整体打造。如,呼和浩特地区的召庙数不胜数,其中著名的有大召、小召、五塔寺召、乌素图召、巧尔其召等。邻近的包头地区也有著名的五当召、美岱召、梅力更召等;鄂尔多斯地区有著名的三大母召,即达拉特旗的王爱召、准格尔旗的准格尔召、杭锦旗的沙日召。目前这些召庙之间,彼此分散,各自为政,我们可以整体打造开发这些召庙文化,深刻挖掘其中的宗教文化内涵,使其形成系统完善的召庙文化主题旅游路线,乃至形成产业集群。我区还可以围绕敖包文化、萨满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方面进行整体主题开发。


  还原重建开发,主要是针对那些保存不完整、甚至已经荒废的文化古迹,根据史籍记载,通过还原重建的方式进行文化修复。内蒙古地区可供此类开发的文化古迹极多。如,著名景区元上都遗址,历史学者称誉其可以与意大利著名古城庞贝相媲美,但元上都过去到底是什么样子,谁也说不清楚。我们可以根据史书的记载,择地还原重建元上都。通过复原开发,恢复实物的视觉冲击感,配套现代旅游管理理念和配套服务设施,可以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丰收。内蒙古地区还有很多地方,如战国古长城、鲜卑古都盛乐、辽上京遗址、孝庄故里、绥远古城、将军衙署、各地王爷府等,均可以搞文化还原重建开发,文化与经济效益一定非常可观。


  模拟建设开发,是指历史上并不存在,但根据典籍记载或是历史传说等描述进行合理想象的文化景胜模拟建设。模拟建设开发不是无中生有的开发,而是饮水思源、有的放矢,将该地历史古韵、民间传说等要素整合梳理,实现一种时空穿越式的文化展示。需要指出的是,模拟建设开发以文化为主、经济为辅,文化永远应该在第一位。如果完全变成了经济开发,将文化变成了牟利的手段,实则是在破坏文化,甚至毁灭文化。


  5.文化传播。内蒙古地区文化资源丰厚,如何将内蒙古充满地域民族色彩的优秀文化对外传播出去,是重要的实践问题。文化传播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内容包括:文化选择、文化整理包装、文化传播策略。


  从文化角度选择方面讲,我们要输出的文化是内蒙古最优秀的民族文化,如草原生态文化、民族工艺文化、民族习俗文化及民族歌舞绘画艺术等。我们要向外界展现内蒙古的真、善、美,宣传这里草原壮阔、牛羊成群,人民勤劳朴实、真诚善良、热情好客。通过这种积极传播,使外界了解内蒙古文化、向往内蒙古文化、热爱内蒙古文化,最终实现内蒙古文化国际化。


  从文化整理包装方面讲,我们要将民族文化系统挖掘、整理包装,绝不能只输出文化初成品、半成品。我们要有高端意识,走精品路线,以独特、原真的民族内涵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我区文化的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借助现代管理理念,走市场化道路,满足不同游客的文化审美需求,最终达到传承、弘扬本区域传统民族文化之目的。



  从文化传播策略方面讲,做好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需要先进的传播理念和与之配套的传播技术。现代传媒飞速发展,传播理念、传播途径、传播手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播必须综合利用各种传媒技术进行有效文化传播,使草原文化成为内蒙古递向世界的一张新名片。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广电、报刊等传统媒介渠道,也要善于运用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我们要高度重视自媒体传播力量,鼓励建设自媒体交流平台,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内蒙古文化的传播者。在文化传播策略方面,我们乐见政府、学界联手,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助力内蒙古,扬鞭实现中国梦。我们要讲好内蒙古故事,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领悟好、研究好、推广好、运用好内蒙古优秀民族文化,让世界聆听内蒙古的声音,感受内蒙古民族文化的魅力,领略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保护传承好内蒙古民族文化,并使之走出国门,让内蒙古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成功绽放。(责任编辑:张旻)

内蒙古金融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金融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金融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金融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金融网)”的作品,内蒙古金融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  Nmgjr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内蒙古金融网版权所有

邮箱: cfp05@163.com   联系电话: 0471-4952235   传真: 0471-4952269

常年法律顾问:内蒙古若辉律师事务所 高级合伙人 刘富玉  电话:15024934110

                                                           高级合伙人 李文静  电话:1840482333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蒙ICP备08100000号-1

·内蒙古金融网络传媒中心 中国网通集团提供宽带支持 


金融内蒙古微信公众平台

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
蒙域在线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