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消费金融 >> 正文

消费金融业绩爆发 资金流量成“命门”

2018-07-24  来源: 北京商报   浏览量:
随着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季来临,多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业绩也浮出水面。去年消费金融企业业绩实现爆发,招联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业绩步入十亿俱乐部。

 本网讯:随着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季来临,多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业绩也浮出水面。去年消费金融企业业绩实现爆发,招联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业绩步入十亿俱乐部。此外,苏宁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华融消费金融去年业绩扭亏为盈。在分析人士看来,资金获取和流量获取成为推升消费金融企业的重要因素。不过,在业绩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关注高杠杆、共债等风险。


两家步入十亿俱乐部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目前已有8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业绩披露。招联消费金融与捷信消费金融去年净利跨越10亿元门槛。


2017年,招联金融实现营业收入41.63亿元,同比增长171.6%;净利润11.89亿元,同比增长266.97%。


老牌消费金融公司捷信净利润超过10亿元。截至2017年末,捷信总资产878.8亿元。2017年营业收入132.36亿元,较2016年的63.93亿元增幅为106%;净利润10.22亿元,较2016年的9.31亿元增幅为9.8%。


北京商报记者在中行2017年年报中未查到中银消费金融全年业绩。不过半年报披露,中银消费金融2017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0亿元,同比增长125.73%;净利润6.45亿元,同比增长192%。


马上消费金融成业绩“黑马”。该公司2017年营业收入46.68亿元,是2016年的13.4倍;净利润5.78亿元,是2016年的88.6倍。


2017年,苏宁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3.84亿元,同比增长262.26%;净利润2.17亿元,同比实现扭亏为盈。


资金和流量成“命门”


不过,消费金融企业业绩分化较为明显,除了上述几家外,不少消费金融企业净利润在亿元及亿元以下。


例如,中国华融旗下华融消费金融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7.65亿元,同比增长750%;净利润1.05亿元,同比扭亏为盈。邮储银行旗下的中邮消费金融也在2017年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为6775.13万元。2017年海尔消费金融的总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均实现大幅增长:总资产57.8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32%;营业收入2.53亿元,同比增长45.74%;净利润4769万元,同比增长7.53%。中原消费金融去年实现营业收入9040万元。


在分析人士看来,资金成本以及流量获取成为影响消费金融企业的重要因素。在马上消费金融CEO赵国庆看来,资金成本对消费金融企业业绩影响较大。他指出,在消费金融领域,监管机构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为无放贷业务资质的机构提供资金发放贷款,不得与无放贷业务资质的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这就导致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将首先考虑合规性和资金安全性,这样实际上会导致行业整体的资金成本上升。


而银行系消费金融企业背靠大树好乘凉。去年招商银行审议通过了《关于与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重大关联交易项目的议案》,同意给予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同业综合授信额度150 亿元,授信期限1年。此外,招商银行于2017年12月31日,为招联消费金融拆放资金27亿元人民币。 


捷信消费金融则热衷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以下简称“ABS”)。据Wind资讯数据,捷信3月初发行了一支规模35.99亿元的ABS产品。据悉,这是捷信金融今年发行的第一支ABS产品,也是其第7支产品,此前已发行6支产品,规模约127亿元。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嘉宁表示,去年资本市场逐步开放也推升了消费金融企业业绩增长,消费金融公司可以通过银行间市场、ABS、信托、助贷等多种方式实现资金的募集,扩大业务规模。



在流量获取方面,招联消费金融主打纯线上贷款模式,在支付宝、腾讯信用等互联网渠道获客和放贷。捷信消费金融则是“驻店式”、重资产的线下贷款模式,目前也正在发展线上渠道。马上消费金融去年也与各大主流线上平台展开全面合作,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58同城等。


严监管下风险凸显


但业绩爆发式增长的背后,也有分析人士提示应关注消费金融企业风险。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李季表示,在相对激烈的竞争背景下,消费金融行业过度授信、多头共债问题凸显;消费金融行业整体不良率约为4%,远高于银行的不良率水平,随着国家对非持牌机构及不规范经营行为的整治,重流量、轻风控的模式将难以存续。


陈嘉宁表示,在高杠杆给消费金融带来更大业务规模和收益的同时,确实也增加了机构的风险。实际上,根据相关规定,各个金融机构都有一定的杠杆比例限制,但是各个机构也会通过一系列交易结构的设计(ABS或者助贷模式)来提升杠杆。如何去规范和平衡业务规模与杠杆风险,是消费金融从业者和监管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责任编辑:张旻)

内蒙古金融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金融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金融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金融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金融网)”的作品,内蒙古金融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  Nmgjr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内蒙古金融网版权所有

邮箱: cfp05@163.com   联系电话: 0471-4952235   传真: 0471-4952269

常年法律顾问:内蒙古若辉律师事务所 高级合伙人 刘富玉  电话:15024934110

                                                           高级合伙人 李文静  电话:1840482333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蒙ICP备08100000号-1

·内蒙古金融网络传媒中心 中国网通集团提供宽带支持 


金融内蒙古微信公众平台

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
蒙域在线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