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高层声音 >> 正文

鑫融基·金融研究院:实现“内循环”需要“持久战”

2020-09-18  来源: 内蒙古金融网   浏览量:
近日,有一段话语特别让人持重:“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本网讯:近日,有一段话语特别让人持重:“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想当年:一篇《论持久战》指明了的抗日战争的道路与方略。


看今日:我们又用“持久战”来促使中国经济自强不息。


一、为何是“持久”的“内循环”?

这首先是来自于世界经济的莫测变数。


这半年来,肆虐的疫情对世界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逆全球化、单边主义、孤立主义思潮借机盛行,世界贸易在震荡下行,这使世界经济预期充满变数。很多国家以外循环来引领内循环的发展模式都遇到了挑战,依靠国内市场来发展经济的内循环模式已经成为理性的选择。


其次,也来自国内经济亟待解决的诸多痛点,例如:


第一,财政痛点。2011年全国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5%,到2019年增长3.8%。2019年全国财政赤字2.76万亿元,比2018年增加3800亿元,赤字率由2.6%适度提高到2.8%。


第二,就业痛点。我国新增失业人数已突破7000万,就业压力仍在不断攀升,就业岗位明显不足;


第三,居民收入和负债痛点。全国有六亿人可支配月收入一千以下,九亿人可支配月收入不足三千;居民负债率2008至2019,由17.9%上升到52.1%,11年间就上涨了34.2%。


第四,房价痛点。房地产的价格持续攀升,很多年轻人加入“房奴”队伍,导致需求进一步萎缩。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最终爆发系统性风险。


第五,过剩产能痛点。我国工业产能过剩情况比较严重,尤其是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


这些痛点的“消融”,必须靠经济良性的内循环,而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有持久战不可能实现。


打赢“持久战”的主要条件

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可以进行持久的“内循环”。最为基本的前提就是“体量足够大”,“韧性足够高”。现在我们就看看中国的这些优点:


第一,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这是经济内循环的重要支撑。中国人口超过14亿,是美国和欧盟之和的2倍。试问世界上哪个国家有如此庞大的消费群?


第二,我国国土面积辽阔,资源丰富,气候良好,不仅仅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提供了很多难以企及的自然资源的支撑,而且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当前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为国内大循环提供了一个非常优越的条件。


第三,民营经济已经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以上的河山。在支撑增长、增加税收、扩大就业、促进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市场活力和产品创造力凸显。


第四,产业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升级。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特别是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地区,新动能快速成长趋势非常明显,经济转型升级对经济增长的提振和支撑作用日渐显现。


“内循环”之“持久战”如何打?

因此,化解痛点,让短板变长,让优点更优,是持久战的基本方略。重点在提振内需,完善产业、金融政策两个方面。


长期促进消费,持续提振内需


虽然我们具备很大的潜在消费市场,但面对产当今之境况主要还是提振内需。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72256亿元,同比下降 11.4%,从消费和投资数据看,需求端的修复明显不及供给端。我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例如与美国相比,如图)。


这主要因为: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不到位;低收入人群比重大;房价对中等收入人群消费影响大等等。大多数居民“没钱花、不敢花”是根本原因。因此,我们建议:


第一,持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大学免费、医疗免费、养老免费,消除老百姓对未来医疗、教育、养老的无后顾之忧,让老百姓现在“敢花钱”。


第二,稳定存量就业岗位,防止社会出现大规模失业现象。通过增加就业补贴,扩大产业投资等方式,挖掘新行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就业潜力,拓展增量就业岗位。


第三,持久加大惠农政策,提高农业补贴,促进低收入农民向中等收入转化,激发农民消费。


第四,长期发放消费券,对于贫困群体直接发放现金,提高社会救助金额,让老百姓“有钱花”。


第五,坚决取消高速公路收费,大幅度降低汽、柴油价格,破解物流成本过高的难题,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


第六,长期加大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稳定房价,消除房价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让中低收入人群花钱多样化。


持续优化产业、金融政策


持久的提振内需,能给经济发展提供持久“拉力”。持久的优化国内生产,能从供给端提供持久“推力”。因此,我们建议:


第一,长期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毛细血管”,避免有潜力的中小微企业在疫情冲击下“夭折”就要向中小微企业投放大量资金,解决其燃眉之急。


第二,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对接产业链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信贷需求。


第三,加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开发区建设资金投放,快速消除区域“歧视”,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化发展。


第四,长期推动三四线城市新基建建设,将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中心等作为推动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稿源:金融投资网   责任编辑:宿波)


内蒙古金融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金融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金融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金融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金融网)”的作品,内蒙古金融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  Nmgjr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内蒙古金融网版权所有

邮箱: cfp05@163.com   联系电话: 0471-4952235   传真: 0471-4952269

常年法律顾问:内蒙古若辉律师事务所 高级合伙人 刘富玉  电话:15024934110

                                                           高级合伙人 李文静  电话:1840482333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蒙ICP备08100000号-1

·内蒙古金融网络传媒中心 中国网通集团提供宽带支持 


金融内蒙古微信公众平台

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
蒙域在线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