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绿色金融 >> 正文

加快创新的探索来推进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

2017-12-27  来源: 金融时报   浏览量: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本网讯: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会议指出,要实施好“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引导各方面资金投入,培育一批专门从事生态保护修复的专业化企业。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研究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在绿色产业发展过程中,银行业一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金融支撑作用。截至2017年9月份,我国绿色债券余额为3531亿元,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其中,商业银行发行的绿色金融债占比高达60%。


        央行副行长陈雨露日前在首届中英央行联合研讨会上指出,我国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贴标绿债发行国,绿色信贷余额占比稳步提高,绿色投资者队伍不断壮大。


        那么,由银行系主导的绿色金融体系,在大步前进的同时遇到了哪些机遇与挑战?推出了哪些创新的产品和方式?对于绿色金融在未来的创新,专家和业界人士又是如何解读的?


        污染防治攻坚战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机遇


        作为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决胜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相关部门在近期接连推出相关举措,力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12月1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明确自2018年1月1日起在全国施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201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也将于2018年1月1日正式施行。环保部相关官员表示,今后5年,我国环保领域投入将增加至每年2万亿元左右,推动环保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除直接为污染防治提供金融支持外,这场攻坚战还为银行业提供了机遇。兴业研究认为,环保监管执法的趋严、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启动和环保税的征收、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等,都将带来公共管理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的增加。


        此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能够给绿色金融市场带来积极影响。兴业研究认为,一方面,能凸显出绿色生产企业的优势,使其在金融市场更具投资吸引力,并自然地扩大绿色产业的市场需求,延展绿色金融的资产规模;另一方面,对于度量环境污染的社会成本具有指导性作用。以相关标准为依据,可以对绿色金融产品的社会价值进行更准确的核算,有利于更为科学、系统地认识绿色金融的社会效益。


        多方协同合作实现共赢


        11月29日,兴业银行与九江银行在江西省赣江新区签订绿色金融合作协议,标志着国内首个绿色金融同业合作正式落地。作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和绿色金融的领先者,兴业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协同合作方面走在了前面。据了解,除与江西省政府进行合作,承诺在未来5年内为江西省新增各类绿色融资500亿元外,今年以来,兴业银行还分别与浙江、贵州、内蒙古和新疆签署绿色金融战略合作协议,承诺为上述地区提供近3000亿元的绿色融资。


        “近年来,绿色金融的系统性、综合性和专业性程度不断提高。绿色金融和普惠扶贫、城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相互配合。通过绿色金融的发展来促进各项工作的推进,是新时期赋予绿色金融的新使命。”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专业支持处处长陈亚芹表示。


        以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协同发展为例,兴业研究表示,在今年7月份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被列为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抓手。协同推进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将是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系统转型所面对的重要任务。


        通过产品创新应对挑战


        业内专家认为,当前绿色金融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存在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绿色金融产品工具不够多元化等问题。


        推动产品创新是未来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发展的关键。兴业研究认为,随着绿色金融覆盖领域不断扩展延伸,融资需求的差异化特征日益明显。开发多元化的融资工具,比如推广“绿色贷款+金融租赁”、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投贷联动等,以适应不同的融资需求,对于提高满足绿色转型需求的能力至关重要。


        随着绿色金融业务规模的增长,绿色资产也在快速形成。开展绿色基金、资管、理财、信托等领域的绿色投资业务,对于加快绿色资产流动性、提升市场吸引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银行业积极探索混业经营的趋势下,推动绿色金融集团化发展,构建绿色金融产品生态体系,都将给银行业自身业务转型升级带来极大助力。


        此外,标准体系的建立引导着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是规模化、多元化发展趋势下,确保市场健康平稳发展的基础保障。“现有的绿色金融标准之间缺乏协调统一。”陈亚芹说,“国家层面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已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全国统一的绿色产业目录,同时也在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之间的统一。”(责任编辑:宿波


内蒙古金融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金融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金融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金融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金融网)”的作品,内蒙古金融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  Nmgjr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内蒙古金融网版权所有

邮箱: cfp05@163.com   联系电话: 0471-4952235   传真: 0471-4952269

常年法律顾问:内蒙古若辉律师事务所 高级合伙人 刘富玉  电话:15024934110

                                                           高级合伙人 李文静  电话:1840482333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蒙ICP备08100000号-1

·内蒙古金融网络传媒中心 中国网通集团提供宽带支持 


金融内蒙古微信公众平台

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
蒙域在线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