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农村金融 >> 正文

探索服务乡村振兴的特色普惠金融之路

2022-05-06  来源: 网易   浏览量:
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是百年大计,强国之本,是新时代赋予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历史使命。农商行、农信社应突出首创精神,抢抓新机遇,把握方向盘,探路新模式,把握好“普”与“惠”的关系,平衡好“当下”与“长远”

本网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是百年大计,强国之本,是新时代赋予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历史使命。农商行、农信社应突出首创精神,抢抓新机遇,把握方向盘,探路新模式,把握好“普”与“惠”的关系,平衡好“当下”与“长远”的关系,主动扛起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积极探索本土化、多元化、特色化、便民化、高效化、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服务新模式,将金融服务的“毛细血管”遍布乡村各个角落,让“三农”充分感受到普惠金融服务的温度、深度、广度和厚度。


战略篇:抢抓新机遇,探路新模式


农村金融导刊: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有何重要部署?


董希淼: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本质上是金融资源在城乡之间、工农产业之间以及农村自身内部进行重新分配的过程。今年3月,央行等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要求金融系统优化资源配置,切实加大“三农”领域金融支持。这意味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金融服务的对象和重心将逐渐向农业、乡村倾斜。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首先是促进产业兴旺。产业兴则百业旺。参考国际经验,无论是日本还是韩国,乡村振兴的初期重心都在改善基础设施、加大现代化建设,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过去,因农村发展受限,小农经济对资金需求不旺,但随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金融供给侧结构性失衡、农村金融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其次是保障生态宜居实现。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应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在保障美丽乡村基础环境建设的条件下实现农村繁荣和产业兴旺。


农村金融导刊:以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挂牌成立为标志,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已正式启动。谈谈农信社的改革趋势,以及小法人农商行目前的生存发展状况或自身的危机意识。


董希淼: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要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省(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治理机制,稳妥化解风险。这说明,新一轮农信机构改革正式启动。金融管理高层应加强对农信社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指导,明确改革需要共同遵循的基本规则和要求。首先,应选择适合的模式。我国除西藏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农信机构,经营管理与发展轨迹各不相同,应找到适合本土发展的模式,因地制宜做好方案设计。从当前省联社改制看,较为适合新一轮改革的有农商银行控股公司和省级农商联合银行两种模式。前者由控股公司参股农信机构,是改革最彻底的模式,但此模式需要有合格的发起股东及大量的资本金,实际操作难度较大;后者是在保持两级法人地位不变的同时申请新的业务资质和牌照,是改革成本较低、可操作性较强的一种模式,如4月18日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正式挂牌,说明省级农商联合银行模式获得认可,值得推广。其次,应增强发展的韧性。省联社改制只是第一步,后期还要抓好2196家农信机构改革,推动成为股权优化、治理规范、服务能力较强的现代农村中小银行。再次,应消化包袱轻装上阵。如对中西部、东北地区规模小、风险高的县域法人机构,可采取吸收合并、新设合并等方式进行重组。各级政府应落实好属地风险处置责任,拿出更多的“真金白银”支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化险。


农村金融导刊:“垒大户”对中小法人银行机构有何危害?农商行在战略定位上应如何规避由此带来的风险?

朱小伟:农商行要认清自身是以支农支小和普惠金融为使命的特殊金融机构。唯有舍大求小,做土做小,踏踏实实干普惠金融的脏活、苦活、累活,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找到立足之地。

贾连宇:多家银行授信往往导致一户多行“垒大户”现象滋生。“垒大户”不仅加重了百姓经济负担,更为银行信贷风险埋下了隐患。农商行应利用“金融党建+”的服务优势,做实“贷款三查”,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杨成东:“垒大户”贷款背离了中小银行风险分散原则。一旦“垒”起的大户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必将导致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恶化。农商行要始终坚持支农支小支实的战略,建立经得起经济周期和实践检验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要科学授信,降低最大单户贷款比例;创新服务,全面满足不同客户需求;强化管理,建立信贷风控闭环管理体系。

农村金融导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共同富裕,农商行应制定怎样的普惠金融发展战略?

董希淼:普惠金融不仅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器”。随着普惠金融的不断深入,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利性均有较大改善。农商行要坚持金融科技引领,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着力改变“普惠金融不数字,数字金融不普惠”的现象,更好地发挥金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贾连宇:应以更高政治站位,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加强科技支撑和赋能,健全机制,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当好乡村振兴、服务“三农”的主办银行。

顾金标:第一,要提高普惠金融可获得性,夯实网络管理。如宝应农商行创建的普惠金融“荷香e站”涵盖了广大群众衣食住行等各项便民服务。第二,要践行普惠金融可负担性。如宝应农商行开发的“荷香e贷”让金融服务从“负担不起”到“没有负担”。第三,要实现普惠金融可持续性,优化机制,推动信贷资源向“三农”倾斜。


杨成东:要扮好六类角色,一要做“新政策”的对接者,建立常态联络机制;二要做“新模式”的践行者,将零售贷款扩面增户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切入点;三要做“新业态”的引领者,确保粮食安全工程实施;四要做“新主体”的支撑者,构建农业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和园区建设综合服务新模式;五要做“新要素”的激活者,推广“两权”抵押贷款新模式;六要做“新动能”的推进者,推广“鲁青基准贷”“创业贴息贷”等新产品,有效助力农村“双创”工作。


认知篇:溯源来时路,转变新思维

农村金融导刊:农商行向普惠金融转型,如何平衡好“普”与“惠”的关系?


贾连宇:普惠金融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金融资源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社会人群的收入分配。农信社应更多关注农村牧区低收入群体,坚守服务“三农三牧”

这个主责主业,真正从百姓需求出发解决农牧民金融资源配置的问题。

朱小伟:在实际操作中,大多金融从业人员都忽略了“普”字,更关注于“惠”字,把普惠金融当作“扶贫金融”“输血金融”。其实,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企业还是务工群体,无论是高端客户还是弱势群体,都是普惠金融服务的“蓝海”。


农村金融导刊:发展普惠金融,如何平衡好“当下”与“长远”的关系?


董希淼:坚持金融绿色发展,在绿色发展中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是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要求。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首次提出绿色金融,促进了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未来,绿色普惠金融服务必将在乡村环境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要用全局的、长远的眼光考量普惠金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审视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将服务融入乡村、乡风以及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等领域,让服务更接地气,更有温度、厚度和广度。


贾连宇:要跳出固有思维模式,树立“站在未来看现在”的战略思维,履行社会责任,坚持支农支实,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在金融服务现代化新农村上下大功夫。


朱小伟:普惠转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要通过网点二次转型、调整积效考核、组建专职普惠客户经理团队等措施,引导从业人员主动脱鞋下田吃“农家菜”“农家饭”,重拾服务“三农”、小微的初心使命。


农村金融导刊:农商行发展普惠金融,如何平衡好普惠性与商业可持续的关系?


董希淼:可持续原则是农商行发展普惠金融的关键。走好普惠金融“普惠性”与“商业性”的“平衡木”,确保长远可持续发展,是推进普惠转型的核心。农商行既要履行服务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又要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做好政策研究,又要增强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农户和创新创业者的“造血”能力,保证银行与客户供需双方共同受益,最终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贾连宇:普惠金融承担着传递、践行社会责任理念的使命,农商行应积极探索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相融合的服务方式,在创造财富增长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助推收入分配结构调整。


朱小伟:农商行要始终保持“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胸襟,把普惠金融当作细水长流、深耕细作的基础性事业,积极培育“先舍后得”“先利他后利己”的共赢思维。既要衡量普惠金融业务上的有形回报,也要看到践行普惠金融责任后提升整体品牌形象所带来的无形回报;既要控制好风险,量价平衡,又要充分发挥自身人缘地缘优势,以量补价,保证总体利润适当。对前景良好的企业主动让利,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扶上一把、帮上一程,共同做大“蛋糕”、分享“蛋糕”。

杨成东:要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针对农户生产生活经营的特点引入较为系统、科学、全面的信用管理体系;农商行要坚持服务“三农”、小微客户的市场定位不动摇,加大创新力度,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战略。


农村金融导刊:农商银行普惠金融应如何平衡好“对内”与“对外”的关系?


董希淼:发展普惠金融关乎国计民生,政府、农商行、社会各界协同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层面,要抓好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夯实金融基础设施,出台管理制度,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更好支持。如建立政府主导的小微信贷担保体系,改善普惠金融风险补偿环境;优化农村普惠金融基础设施与生态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普惠金融评价指标,出台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为企业松绑减负。农商行层面,要创新金融服务,抓好政策落地,将更多的资金回流到本土经济。监管部门及社会各界,要着力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如以“百行征信”“朴道征信”成立为契机,加快推进市场化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打破“信息孤岛”现象,建设全国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等等。


贾连宇:各地农信机构要发挥“小法人+大平台”优势,由省联社牵头发挥大平台的规模效应、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发挥各机构点多线长面广的渠道优势,为普惠金融和乡村振兴发展提供长足支持。


朱小伟:普惠金融仅仅依靠某个银行单打独斗难成气候,需要政府、银行和监管机构通力合作。对内,要凝聚普惠转型共识,传承农信系统“挎包精神”等优良文化基因,凝聚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强大合力;对外,要争取政府出台减费让利、支农支小政策,引入风险共担机制,争取监管部门提高风险容忍度,在补偿基金、发行小微债、申请专项再贷款等方面争取政策便利。


实战篇:筑牢“大本营”,打好特色牌


农村金融导刊:农商行在创新发展特色普惠金融过程中,如何做好“党建+”这篇大文章?


贾连宇:要加强基层网点与嘎查、社区党支部之间的组织共融、结对共建,形成互动,聚焦主导产业、传统产业、新兴产业,释放“党建+”外溢效应,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共抓、难题共解、发展共赢。

顾金标:宝应农商行在实践中,坚持红色互动促共赢,着力打造“红色银行”。强化联盟共建,以辖内36个营业网点、282个“荷香e站”为基础,建立便民惠民服务“阵地网”;优化服务机制,在宝应14个镇区的282个村居的8227个网格中,实现结对全覆盖,服务无死角;丰富服务功能,发挥网点“红色基站”作用,构建“1+X”服务体系,实现政务、民生、金融服务一站式办结。


朱小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基层网点战略根据地作用以及金融特派员触角延伸作用,抓好普惠金融的整体设计、高层对接以及后勤保障,开展“千行千村党建共建”“党建+普惠金融示范点”建设,不断激活基层组织细胞。


农村金融导刊:农商行特色普惠金融的“特色”应体现在哪里?


董希淼:特色普惠金融贵在“本地化、多渠道、可持续”。要紧扣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建立健全与政策相适应的普惠金融市场体系、组织体系和产品体系;建立健全专门的综合服务机制、风险管理机制、资源配置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紧扣民营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需求,发展绿色金融,创新服务产品,优化服务功能,不断拓展普惠金融服务半径。


贾连宇:科左后旗素有“黄牛之乡”的美誉。我们紧跟政府一个“百万黄牛养殖”计划,创新“小额养殖信用贷款”“草原肥牛贷”两个产品,支持起步阶段、初具规模和规模化养殖“三类客群”,打通黄牛交易、销售、技术、保险赔付“四个渠道”,2021年累计向1.77万户的黄牛养殖户投放了17.53亿元黄牛产业贷款,普惠金融服务成果显著。


农村金融导刊:农商行如何夯实普惠转型的机制根基,通过强基固本打造普惠信贷文化?


贾连宇:夯实普惠转型的机制根基在于加强内部机制建设、科技支撑、企业文化建设,在扩宽申贷渠道、加快信贷审批、加强信贷流程管理、强化贷后管理以及尽职免责机制上不断创新,打造普惠信贷文化。


顾金标:实践中,宝应农商行一是“快服务”促普惠,推行阳光办贷、无纸化办贷,精简办贷资料,打造有速度、高效率的“便捷银行”;二是“产品实”促普惠,围绕宝应“一心、两轴、四节点、五片区”的特点,推广“线上+线下”信贷产品,打造有作为、接地气的“活力银行”;三是“队伍优”促普惠,培养“爱农民、懂农活、能吃苦”的“三农”金融工作队,打造有情怀、讲合规的“专业银行”。


杨成东:一是赓续“农脉”,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布局,积极对接高品质、批量化、规模化经济的涉农及小微企业客户,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两增两控”目标;二是凝聚“农情”,推进“整村授信+文明信用创评”工作,实现整村授信全覆盖;三是润泽“农根”,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稳步提升续贷占比。


农村金融导刊:如何用科技赋能农商行的特色普惠金融?


董希淼:践行普惠金融,科技赋能是王道。具体要做好“四抓”:抓平台,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搭建“融资+融智”的综合便民性服务平台;抓体验,提升网点“云上”作业,以O2O方式提升客户体验,将普惠金融服务标准化、批量化;抓环境,借助农村征信体系和小微担保体系建设,优化县域乃至村域数字金融服务环境;抓内控,探索适合“三农”、小微发展的业务风险管理体系,为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贾连宇:将数字金融、消费金融融入到农牧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提高服务质效;扶持地标产品,利用惠农商城等科技平台积极推广本地特色农产品、牧区纯天然产品等。


朱小伟:科技搭台,业务唱戏。一是善于“借船出海”,依托省联社平台优势实现标准化产品的快速推广运用;二是坚持“拿来主义”,引入业内成熟系统与技术,解决普惠转型的痛点;三是探索组建自有科技团队,做好自身“特色小炒”。如惠州农商行组建50多人的科技团队,累计投产惠农惠民一卡通、小微信贷平台等项目80多个。小额贷款从营销、进件、调查、审查、审批和贷后实现了全流程线上管理,为普惠转型提供了强大的科技助力。


杨成东:农商行要构建“数据+规则+模型”普惠模式,加强上下、横向联系,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绿色金融、产业链供应链等的信贷支持;开发“人才贷”“科技成果转化贷”“投贷联动”等新产品,助力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

内蒙古金融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金融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金融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金融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金融网)”的作品,内蒙古金融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  Nmgjr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内蒙古金融网版权所有

邮箱: cfp05@163.com   联系电话: 0471-4952235   传真: 0471-4952269

常年法律顾问:内蒙古若辉律师事务所 高级合伙人 刘富玉  电话:15024934110

                                                           高级合伙人 李文静  电话:1840482333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蒙ICP备08100000号-1

·内蒙古金融网络传媒中心 中国网通集团提供宽带支持 


金融内蒙古微信公众平台

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
蒙域在线直播